演講活動
Academic Lectures
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
楊儒賓〈《莊子》與工匠精神〉

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感謝楊儒賓教授不辭辛勞從新竹南下,參加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與訪談活動。演講中教授為我們講解「莊子與工匠精神」,即《莊子》書中許多關於匠人技藝的展現,實與形氣主體的延伸、人物彼我之間的轉化有莫大關係。楊教授首先指出漢陰丈人所謂的「純白」之心,是不脫離世間、經歷一切仍能純白,才足以稱之;主客對立造成的矛盾損傷,是庖丁、輪扁等人的必經過程,但在意識的轉化與身體技藝的運行後,神氣得以流通於物我之間,達到「以天合天」的境界,是以技藝的完成,也是對象的完成、生命的完成。
最後,楊教授談「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作為莊子並不反知、肯定知識帶有中介性質的證明。只不過,技藝展現不離修養意涵,仍要超越規矩、超越知識,故憑藉技藝之超乎感官、理智之上的直覺力量,遊化其中使主客同時昇華。
宋灝〈當代華語思維與跨文化問題〉

宋灝 Mathias Obert(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感謝中山哲學所的宋灝教授與高長空教授一同參與「國際漢學家訪談──思想風雲在中山」的計畫,並且準備了「當代華語思維與跨文化問題」的演講活動,宋灝教授作為主講者,他對於華語思維觀察之貼近與針貶,源自他對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或當代哲學、比較哲學研究現況等繁複問題的深刻關懷。
比如在華語思維中,時常在西方的影響下去看待中國的歷史與思想,西方觀念已然成為一種內在的他者,如此一來不僅是中國正在「自我殖民化」,也會忽視陌異性帶來的激盪;另一方面,中西雙方都有被冷凍的歷史,以及被本質化的既定印象,然而全球化的時代,人類國族之間早已有文化糾纏與混搭經驗,甚至有當前的迫切問題。即如台灣所經歷的處境、語境,提供了足以讓我們「跨」文化的動能與豐富資源,內在文化差距也是交流的機會和連繫,是向前開放的情景,因此面對歷史、面對未來全球的變動,研究者也要敢於解放並有批判性的思維。
賀安娟〈數位報紙檔案中的福爾摩莎敘事〉
''Narrating Formosa in Digiatal Newspaper Corpora''

賀安娟 Ann Heylen(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感謝賀安娟教授特來參加國際漢學家訪談及演講活動,並且於演講中,為我們介紹近來數位人文研究已成為人文研究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
這次賀安娟老師帶來最新正在進行的研究,從比利時佛蘭德語、法語、德語與荷蘭荷語的新聞資料庫對於「Formosa」這個詞開始進行搜索。據此,演講時賀老師問大家,為什麼是透過「福爾摩沙(Formosa)」作為研究的關鍵詞,而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台灣」來研究在荷蘭、比利時報紙中的「台灣」? 賀安娟老師後來說到:從荷蘭、比利時的角度來看,以「台灣」作為代表這座島嶼代稱是非常晚的,大約在1950年代「台灣」一詞才進入外國報刊的視野之中。
以「福爾摩沙」稱台灣,除了過往殖民者的共同稱呼外,也是在其他語言中代表「美麗」之意較容易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座島嶼。因此賀安娟老師提及而這個研究的重點就在於──從歷時性的語料庫研究中,如何比較不同資料庫的語言,以正確的文意判讀,同時這個詞是出現在哪個專欄、標題、新聞的內容、立場,它們是如何講述 formosa 的?
研究中賀安娟老師初步發現,以formosa為關鍵詞是多是在日本統治台灣時,荷蘭、比利時報紙會以日本的殖民地、福爾摩沙來去涵括台灣這塊土地的現況,到了1950年代也會以「福爾摩沙」來稱實際統治台灣的國民政府,而以法語書寫的比利時左派報紙由於其意識形態也會對台灣與蔣介石多加批評,因此也可看出報紙的不同立場,然賀安娟老師說到,當然這只是初步的研究,未來若擴展到以Chinese、China、ROC 等來作為關鍵詞,或許也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但也暫代老師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在這次的跨文化講堂演活動中,透過賀安娟老師的研究方法,讓我們知道時代愈發進步,也能有更多不同的工具來協助進行研究,進而豐富研究內容與文獻基礎,並同時與當代技術和價值接軌。
康特〈漢傳中觀學語言觀:以「四句」詮釋為主 〉
''Chinese Madhyamaka Buddhism's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Interpreting the Catuṣkoṭi''

康特 Hans-Rudolf Kantor(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感謝華梵大學康特教授,為我們帶來「漢傳中觀學語言觀–以『四句』詮釋為主」的演講題目,康特教授指出:「在漢譯佛典當中涵蓋諸多不同義理思想,為了表明彼此之間脈絡的一致性,漢傳宗派佛教詮釋學以「四句」 為基礎,使用「判教」 的手段來對諸多經論言教加以系統性和統攝性的解說。」也因此本場跨文化講堂,教授著重在分析與討論漢傳宗派佛教詮釋學的概念形成,即以天台四句判教詮釋學做綜合觀點簡述,並且專門發揮該詮釋學中之語言觀。
鄭毓瑜〈追源與創新:楊牧論中國早期古典文學 〉

鄭毓瑜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鄭毓瑜院士的到來,為跨文化講堂帶來感性與理性交織的知識盛宴。題目「追源與創新:楊牧論中國早期古典文學」,不僅讓人見識到楊牧做為一名新詩人,其背後用了多少心力在古典文學的鑽研與鑑賞上,又看到鄭院士如何追憶楊牧,根源於人生及研究歷程裡,處處領受楊牧老師暮鼓晨鐘的提點,及其為學、為詩乃至為人,實事求是的態度所影響。
鄭院士點出了楊牧研究中,認為《詩經》不斷重複出現的套語,是種「系列思想的貯藏庫」,在口傳時代能夠調動聽眾心耳之間的聯想;《詩經》與古詩裡「賦」的作用,使我們不只著重詩的抒情成分,也關注到其敘事的重要性;而何謂周王朝的建國史詩、何謂傳統的英雄主義,亦可見於《詩經.大雅》透顯一種是文非武,由修辭與主題轉衍史實的周文史詩(Weniad),既突破了舊天人關係,也傳遞思想的革新。
感謝鄭院士及與會者的參與,為我們串聯起楊牧求學經歷與研究、創作詩文的關係。會議在鄭院士朗誦楊牧詩文中行進,也在眾人的追憶歡談和淚光中落幕,不禁讓人期待再次的會面。
李壬癸〈從語言相對論到臺灣南島語言〉

李壬癸 (中央研究院院士)
文/杜佳倫 (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中山大學執行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邀請中央研究院李壬癸院士來西子灣參與「思想風雲在中山——國際漢學家訪談活動」,李院士被尊稱為「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之父」,投入語言學研究五十多年,對台灣南島語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讓台灣成為國際南島語言學研究重鎮之一,學術貢獻卓越,獲獎無數。活動第一天舉辦跨文化講堂,第二天進行訪談錄影,由中文系杜佳倫副教授擔任主持人及訪問人,演講內容與訪談成果充實精彩。
第一天文化講堂,李院士以「從語言相對論到台灣南島語言」為題,該場演講同時認列大學之道通識講座,有助於學生從關懷台灣本土語言與文化來增進大學之道的學習,當天聚集了各領域的學生,以及慕名而來的校內外語言學者,座無虛席。所謂「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意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思考模式,人們的宇宙觀因語言的不同而改變。李院士以若干具體的例子來比較漢藏語言、印歐語言、南島語言思考模式的不同,例如:名詞組方面,漢藏語言關注物體形狀而有豐富的分類詞,印歐語言關注物體數量而有單複數的詞形差異,南島語言則關注是否為人類屬性而有屬人或非人的構詞區別。又如數詞系統方面,漢藏語言及印歐語言多半為十進位系統,而南島語言除了十進位,另有五進位、二十進位系統,如巴宰語(Pazeh)的6以5+1來構詞,法佛朗語(Favorlang)的40以2×20來構詞,李院士特別點出十進位、五進位、二十進位乃與原始文化以身體之手指或腳趾來計數密切相關,十分自然有趣。除了語言系統,李院士也從大洪水、射日、蛇為人類始祖等神話傳說的異同,來比較漢民族和南島民族的差異性與相似性。
演講結束後開放現場討論,部分聽眾透過線上系統(slido)踴躍提問交流,李院士在回應問題時特別說明台灣南島各族語言的歧異度大,例如前述數詞進位系統不一,如此豐富多元的語言系統聚集台灣,語言證據強力指向台灣最有可能為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此亦為台灣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第二天李院士接受訪談時,也再次提及台灣重要的軟硬實力,他認為硬實力是科技界的台積電,而軟實力則是台灣的自由民主與豐富語言,語重心長地呼籲大家應從跨文化的角度尊重與理解台灣的多語言文化。中文系杜佳倫表示非常感謝「跨文化漢學之島」計畫規劃一系列知名國際漢學家親臨中山訪談的學術活動,藉由學者來訪不僅能拓展國際視野,並且在傳統漢學之外也關心台灣本土文化,創造關鍵機會讓漢學與南島學在台灣島嶼上進行深具意義的對話與交流。
何乏筆〈玄牝與性別——《老子》第六章的跨文化探索〉

何乏筆 Fabian Heubel(中央研究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主講者:何乏筆 Fabian Heubel(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主持人:賴錫三(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對話人: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陳榮灼(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 哲學系榮譽教授)
中研院文哲所何乏筆研究員選擇《老子》第六章,作為撰寫專書的主題,其中關於哲學、文學、神話、寓言和詩意的延伸,有著用之不勤的詮釋可能性。由於何老師多年來在新店的山谷中工作,每當他坐在溪流旁的石頭,感受陽光穿越樹冠照射在溪水,水氣上升而陽光照降,忽然空間充滿氣息的流動,何老師認為這正是陰陽氣化的狀態。接著,他串聯起《老子》的谷神,與柏拉圖《理想國》的洞穴隱喻,雖然二者皆有「光線/陰影」,也思考何謂自由、何謂真理,但談論的方式極為不同。
他繼續談及尉禮賢以歌德《浮士德》最後一章寫的Das Ewig-Weibliche(譯為永恆的女性,或永恆的陰性),來翻譯老子的「玄牝」。何老師特意舉這個例子,就是因為其中有著「跨文化的動態發展」──將中國文化脈絡轉移到德語脈絡中,跨語言的轉化似乎賦予《老子》另一個生命。而語言、語境和脈絡的易轉,無論尉禮賢或何老師,都是自覺且有意識地進行解讀。
至此,無論是陰陽氣化的經驗、文本,以及與《浮士德》相關的翻譯、互文,都是為了探討從十八世紀初,將自然與女性兩者意象連接,進而帶出自然與宰制、陰陽性別的刻板印象、善與不善二元對立等問題,然是否能夠從《老子》的智慧中開啟並調節其他的可能性,正是何老師在思考並於演講中想傳達的旨趣。
「氣論與中國哲學」座談

對談人: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陳榮灼(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 哲學系榮譽教授)
主持人:紀志昌(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回應人:何乏筆 Fabian Heubel(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賴錫三(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以及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陳榮灼教授,在中國哲學的研究領域蔚為大家,因此本場活動很榮幸地能邀請他們,作為「氣論與中國哲學」座談的主要與談人,為眾人帶來極具意義的對談。
氣論在中國哲學上具有重要地位,從先秦孟子、漢代氣化宇宙論,乃至宋明理學都不斷地延伸討論,而楊教授與陳教授,所要回應的除了氣論本身意涵的承轉流變,也將以氣論探討牟宗三先生對宋明理學判教的三系說。
誠如賴錫三教授所言,牟先生作為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其理論涵蓋性極高,不時有人想要突破牟先生綿密而龐大的系統,但如何有突破之新意,深具難度。楊教授與陳教授在這方面下了苦心,認為除了以理學、心學、以心著性的方式來理解三系說,還有其他詮釋可能。如楊儒賓教授提到王船山、方以智、黃梨洲等人,早已以氣論的方式理解胡五峰、劉蕺山的思想;陳榮灼教授也借著萊布尼茲與張載思想的比較,將第三系的說法放到西方哲學與世界哲學的視域下。
賴錫三教授延續補充學者們對於氣論與體用論的觀點,何乏筆教授也觀察到氣論可以作為康德之於中國哲學的突破點,並走出精神哲學對哲學的有限理解。在幾位教授的相互闡釋發明後可以意識到,楊教授及陳教授所要補充或批判的,即是針對牟宗三的三系說之不足、還原氣論對於中國哲學的重要性,並思考如何建立起儒家真正的圓教。
何重誼〈跨文化研究,超越性哲學,與愛之形而上學:論連接「內在他者」與「外在自我」的可能性〉

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與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6月6日下午共同舉辦「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系列講座,邀請法籍漢學家,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CEFC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的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副教授主講「跨文化研究,超越性哲學,與愛之形而上學:論連接「內在他者」與「外在自我」的可能性」,並由計畫主持人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莫加南(Mark McConaghy)助理教授擔綱主持。
何教授從核心議題「跨文化」出發,聚集在跨文化哲學(Transcultural studies)與超越性哲學(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之間的「跨(trans)」是如何可能,並從愛與性的角度,加上形而上學(Metaphysics)一層的討論,使得過往三種未曾一同討論的領域相互綰結、闡釋。何教授以自己過往博士論文處理的生命哲學(Life Philosophy)出發,回到古希臘哲學重新理解生命哲學,提出生命為一力量(power)連接一種新的存有(being)形式,湧現(Emergence)於其自身的每一刻,此即為其超越性的層次(transcendental),進而從德國哲學家康德與謝林對超越性的討論中,理解這種新奇的湧現作為反饋/回溯性(retroactive / feedback-processed)的超越性,加上德勒茲式的層次,連結跨文化哲學與超越性哲學之間的關係。
對何教授來說,跨文化哲學是超越性哲學的一部分,來自於哲學內部,其更試圖區分Transcultural 與Cross-cultural的差別,指出後者仍停留在意識形態及本質論上的瑕疵,他提供來自於黑格爾與馬克思的批評角度,並從傅科對於性與愛的理解,提出一種連結內在他者與外在自我的「愛之形而上學」,而超越性的跨文化使文化不可能不相遇和融合,同時以愛與性的關係來比擬文化之間相遇交融的狀態。接著並從哲學的歷史層次上脈絡化,以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觀看作為對照,探究現代中國如何作為西方的他者,並更仔細地從法文典籍中對於孔子畫像的差異與近代中國圖像中西方的負面形象進行對比,而這樣的互動關係也持續延續至今日當代中國如何觀看西方。
演講現場討論熱絡,中山大學文學院賴錫三院長、哲學系高長空與戴遠雄教授皆對跨文化哲學與超越性哲學之間的差異提出看法,聚焦在「trans」一詞如何連結、如何翻譯的問題。而哲學系游淙祺教授則對於形而上學(Metaphysics)方面提出見解,何重誼教授表示或許要重新思考Metaphysics的適用性。因應疫情變化,本場次也是首次以線上、實體混合方式進行演講,計有40多人以線上方式參與。
漢學前瞻性 New Trends in Global Sinology
國際漢學之聲:Charles Horner 捐贈書籍儀式


魏簡〈中國新國家主義思想家與香港的制度重構〉

主講者:魏簡 Sebastian Veg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2021年度外交部臺灣獎助金學人
與談人:楊尚儒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人:莫加南 Mark McConaghy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6月24日 (四),下午 2-5pm
楊孟軒〈《1949大撤退:現代台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新書發表會〉
“The Great Exodus from China: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Modern Taiwan- New Book Talk”

主講者:楊孟軒 Dominic Meng-Hsuan Yang(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主持人:莫加南 Mark McConaghy(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時間:3月7日(一)上午9:30-12:00
地點:文學院LA 7006
楊孟軒教授歷時十二年調研、書寫的大作於2020年獲得記憶研究學會「首書獎」(Memory Studies Association First Book Award),中文版也即將在年底面世。評審們認為楊教授對「創傷記憶」、「社會記憶」有著獨到且突破性的探討,所舉的案例也能充分論證其觀點,甚至幫助思考全球有相同經歷的群體及其歷史。
楊教授自小離開台灣,直到2006年才著手關於台灣的研究──了解台灣歷史和周邊國家的關係,甚至到後來才知道他的親人,曾作為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他發覺一九四九的大移民潮,對於台灣島嶼,無論是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楊教授多方蒐集史料,如官方統計數據、民間文學作品、戰後初期報紙、同鄉會文獻雜誌和聯誼活動紀錄,看出了族群矛盾衝突、政府政策的轉變、回不了家的事實對外省移民的社會創傷、流離記憶使思鄉情緒逐漸在地化等複雜情況。而這些都有別於《大江大海》訴說的歷史記憶。
是以指出「口述歷史/社會記憶」帶有延遲性、時代性與選擇性,然而是哪些事情被選擇性遺忘、為何遺忘這些事情;歷史記憶之所以被建構,以及建構背後的倫理責任何在?上述都是楊教授所要強調的重點,他也希望透過多方向記憶(Multidirectional Memory),讓不同的集體創傷記憶能夠進行有意義的對話(productive dialogues),了解彼此的脈絡而達到和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