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作為一種數位暨實體的平台,目標旨在進行與漢學有關的研究、教學。 本平台把漢學看成是一種開放的、世界性的、持續性的人文實踐,它與中國的文史哲傳統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其地理範圍早就超越了中國大陸本身,向來處於更廣泛的區域性與世界性脈絡中。 本平台從南台灣港都高雄出發,企圖連接國內外學人一同思索、辯證漢學在思想、語言、文學、社會與政治上的歷史脈絡,以及它們的現代命運。 透過漢學的多元探討,我們冀盼實現一種共生、共榮的未來,走向在文化、經濟、民族與生態上交織並生,互相完成的豐饒世界。
The Global Sinology Forum a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is a digital and analog platform dedicated to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garding Sinology (漢學), understood as an open, globally interconnected, and enduring humanist practice, one with deep connections to China’s literary-historical-philosophical (文史哲) traditions, but that long ago exceeded the boundaries of Mainland China proper, wired as it always was within regional and global currents. Working from the southern Taiwanese port city of Kaoshiung, this platform seeks to bring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together to study the rich assemblage of philosophical, linguistic, literary, social, and political filaments that make up the Sino-past, as well as their complex modern fate. Through our scholarship, we seek to enact a future defined by mutual co-existence, indeed mutual transformation, across cultures, economies, nations, and environments.
最新消息
Latest news
2021.10-2023
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
2022.11.04-11.05
道之舞與舞之道:「以身體為方法」工作坊
2022.10-2022.11
重新思考民國革命的理念與再生:國際系列論壇
學術活動
Events and Collaborations
當代漢學研究實踐:
國立中山大學-維爾紐斯大學國際漢學論壇
5/5
臺灣時間 15:30
立陶宛時間 09:30
羅景文 Luo Ching-wen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代主任
「陰聲暗影」的理解、體驗與轉譯:當高雄陰廟信仰成為教學、研究主題與社會實踐場域
莫加南 Mark McConaghy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及人文中心主任
漢學為何重要?解讀中國當代傳統文化復興
謝薇娜 Severina Balabanova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從當代漢學的視角思考自然科學與人文研究的交涉
羅熱塔 Loreta Poškaitė
維爾紐斯大學亞洲與跨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中國審美學的研究——從中、西比較及現代化的角度思考的問題
衛特思 Vytis Silius
維爾紐斯大學亞洲與跨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跨文化的倫理哲學:方法論的挑戰與實驗性的方法
白立斯 Balys Astrauskas
維爾紐斯大學亞洲與跨文化研究所助理講師
祖先崇拜實踐與美濃客家民族認同
上一篇
下一篇